招生专业名称:电气类(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80601)、自动化(080801)、智能电网信息工程(080602T)三个专业)。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模式:学院三个专业按类招生,采取“2+2”的培养模式,实行宽口径培养,即学生入学第一、二学年按类统一培养(不分专业),在完成基础平台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兴趣特长和相关专业成绩等,于第四学期参加学院专业分流工作,在第五学期进入学院具体专业学习。
电气类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英语、大学物理、专业导论、工程训练、电工电子实习、工程制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嵌入式应用基础实践、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磁场理论、PLC综合实训、电机学(一)、自动控制原理、电力工程管理概论、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区能源战略发展、电力行业工程实践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胜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电能变换等电气工程领域工程师岗位,面向电力系统及电气设备开展生产运行与维护、设计与开发、规划与研究、信息处理与试验、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5年左右的预期目标:
1.具备正确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能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变化和行业变革,恪守工程伦理道德,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所从事行业领域的工程规范。
2.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能够借助现代工具,综合应用工程科学原理、专业知识、工程技术以及经济、伦理、环境、安全、法律、社会、管理等知识,完成电力系统及电气设备的生产、运行、维护、设计、开发、试验、管理,履行并承担所从事电气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义务及责任。
3.具有电气工程师的国际视野和工程创新能力,能够追踪电气工程领域的工程发展和技术前沿,针对所从事的工程实践新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思路或新的设计方案、工程实施方案。
4.身心健康,具有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多元社会环境和工程实践中与专业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5.有终身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习惯,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拓展知识、提升能力,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和职业发展需要。
主要课程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电气类基础课程、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工程训练、工程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课程实验、电力系统规划与控制系列课程设计、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控制仿真与综合实践、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主要从事与电气设备、电气(电力)系统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在各类能源发电企业、各级电力供电企业、电力调度部门、电气设备生产与研发企业、各类大中型工业企业单位,围绕电能生产、传输、利用等主要环节,可以从事生产、运行控制、设备维护调试、新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设计、工程实施与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电气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或在电气工程教育与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服务工作。
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具备扎实的控制工程领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能够在能源、电力、化工、冶金、煤炭等行业,从事与自动控制相关的生产操作与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5年左右的预期目标:
1.具备运用数学、自然科学、自动化学科基础知识、自动化专业知识及工程基础经验,以及分析解决自动化工程相关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2.具备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借助现代工具,运用相关知识,并考虑法律、环境、安全、经济等因素,按照工程技术规范完成自动控制装置或系统的设计、制造,或新产品研发等实际工程能力。
3.具备有效的沟通、表达和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在工作团队中能作为主要成员发挥作用。
4.在职业生涯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的素质。
5.具有相关领域的国际视野,能够主动跟踪本专业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通过多种学习渠道更新知识与技能,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主要课程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电气类基础课程、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检测与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综合训练、过程检测与控制系统综合训练、火电厂集控运行仿真实习、工程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就业前景:主要从事自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电能变换、自动化仪表、计算机控制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工业企业供配电等领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技术与管理工作。毕业生就业方向:1、在电力、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各大中型企业承担过程控制运行和检测控制设备维护、检修、安装及调试等技术与管理工作;2、在有关设备制造厂家从事产品开发、调试等技术与管理工作;3、在相关科研院所、教学单位从事工程设计、科研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主动适应国家和内蒙古地区能源战略发展、电力行业建设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智能电网专业知识,具备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能在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电气运行、工程设计、研究开发、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5年左右的预期目标:
1.具备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熟悉行业相关法律法规,遵纪守法、恪守工程伦理道德,实干尽责。
2.能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解决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具备开展分析、研究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能够针对所从事的工程实践新问题,借助现代工具,兼顾经济、环境、法律、安全等多种非技术性因素,给出系统性解决思路或新的解决方案。
4.具备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在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和语言沟通能力、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5.具备自主学习和国际化视野,能够跟踪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通过多种渠道更新知识、提升技能,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能力。
主要课程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电气类基础课程、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基础、微电网技术、智能变电站仿真实践、专业综合设计、工程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就业前景:主要从事与智能电网有关的运行与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等工作。毕业生可从事电网公司、各类能源发电公司、供电局、各类大中型工矿企业的电气运行、信息系统的运维、电气管理,以及电气、信息设备的维护、检修、安装和调试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有关设备制造企业从事产品开发、调试、技术支持等工作,也可到科研院所、院校从事相关方面的科研、工程设计、教学等工作,还可攻读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