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专业介绍
软件工程
学 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己任,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及计算机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应用软件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等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软件工程相关领域,特别是Web应用/移动应用方向,从事复杂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与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Java Web程序设计、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编译原理、数据库应用等。
实践教学包括工程训练、专业创新实践、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程实验、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软件工程专业2019年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是自治区唯一的软件工程品牌专业。目前,软件工程专业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服务国家战略和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新工科建设,实施工程教育认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息化建设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并走向国际化。在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工程实践环节,大力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通过与青岛软件园等企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引入企业优质资源,在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基地建设、综合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共建专业实验室等多层次开展了深层次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几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位于学校前列,就业率在90%以上,毕业生深受社会的欢迎和好评。
就业领域:毕业生能在企业、事业、教育、科研、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项目管理、大数据分析、网络维护、技术服务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
学 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适应国家和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了解网络安全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扎实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网络和网络安全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及相关领域中研究、规划、设计、建设、评价、开发、维护、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Web程序设计、Linux系统与网络服务配置管理、现代密码学、网络安全概论、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攻防技术、网络规划与系统集成、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网络编程等。
实践教学包括工程训练、网络工程实践、网络应用开发实践、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实训、网络规划与系统集成课程设计、代码审计和漏洞扫描实训、web安全和渗透测试实训、网络安全管理和攻防实践、专业实习、教学实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就业前景:毕业生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研发、软件开发与测试、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运维、网络安全产品研发和部署等相关领域工作。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学 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复杂的大数据工程问题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和项目组织能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大数据+”领域从事科研、开发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经过毕业后五年左右的工程实践,能发展为可以独立完成大数据平台运维管理、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综合应用开发、大数据项目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导论、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Python程序设计与可视化、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大数据处理技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原理等。
实践教学包括Python程序设计与可视化实验、大数据应用综合实训、数据采集与数据存储综合设计、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综合设计、专业实习、教学实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
就业前景:毕业生能够从事基于计算机、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技术、电子金融、电子政务、交通等领域大数据平台的运维与开发、大数据的分析与智能计算等相关科研与开发工作,也可在IT领域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
人工智能专业
学 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人工智能专业响应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需求,扎根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自治区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与数学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从事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的科研、应用设计、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人工智能导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Python程序设计与可视化、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
实践教学包括Python 程序设计与可视化实验、机器学习边缘段应用实验、人工智能原理实验、人工智能专业基础实践、深度学习应用实践、智能系统项目综合开发实践、专业实习、教学实验、社会实践、科研训练、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
就业前景:毕业生能够从事智能交通、智能政务、智能气象、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教学等“人工智能+”领域从事人工智能算法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相关科研与开发工作,也可以在IT领域从事人工智能应用工作。